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以下是其生平简历及主要成就的梳理:
一、早年经历与学术背景
出生与家学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原南剑州),其父朱松是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自幼受理学熏陶。 11岁时开始研读《孟子》,14岁中进士,18岁中王佐榜进士。
师承与学术基础
14岁父亲去世后,由三先生(刘子羽、刘勉之、胡宪)教养,期间潜心《论语》《孟子》研究,奠定理学基础。
二、政治生涯与学术成就
仕途经历
- 曾任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等职,主张“惩奸吏,治绩显赫”。
- 因直言进谏被贬,后任焕章阁侍讲,为宋宁宗讲学,传播理学思想。
学术著作与理学体系
- 编纂《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经典注疏,形成理学教材体系,奠定闽学官方地位。
-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核心命题,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道德修养。
三、教育思想与影响
教育理念
- 倡导“诚意正心”“学而时习之”,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大儒”。
- 创办白鹿洞书院、南溪书院等多所书院,培养蔡元定、黄干等362位名士。
学术传承
- 与陆九渊在鹅湖展开“鹅湖之会”,推动理学与心学对话,促进学术繁荣。
- 其教育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影响东亚文化圈。
四、晚年与逝世
晚年隐居考亭(今江西九江),继续讲学与著述,完成《四书章句集注》。
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于建阳,享年71岁,追赠太师、徽国公,谥号“文”。
五、其他成就
文学与哲学: 除理学研究外,朱熹还涉猎史学、文学、乐律等领域,著有《观书有感》《春日》等诗作。 国际影响
朱熹以博学、谦逊和担当著称,其学术体系与教育实践共同塑造了南宋及后世儒学发展脉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