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至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连续不断地出现或发生,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流量大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到来,常用于描述人群密集的场景,如:
> 节假日商场人潮接踵而至
> 活动现场观众接踵而至,场面十分火爆
形容事情连续发生
除描述人群外,也可用于形容事件或问题的持续出现,例如:
> 问题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
> 技术故障接踵而至,导致生产线全面停产
二、结构与用法
结构: 联合式成语,由“接踵”(足跟相接)和“而至”(到达)组成 用法
作谓语:如“接踵而至的挑战”
作定语:如“接踵而至的访客”
近义词:联翩而至、川流不息
反义词:凤毛麟角(形容稀少)
三、出处与演变
古典出处: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原指贤士辈出,后泛指人接连而来
近现代演变:该成语逐渐固定为描述人群密集或事件频发的常用表达
四、示例扩展
正面场景:
> 新年期间,火车站接踵而至的归乡人群
负面场景:
> 突发疫情下,医院接踵而至的确诊患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接踵而至的核心在于“连续性”和“群体性”,既可用于具体场景的描述,也可抽象表达现象的连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