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立志的散文主要出自儒家经典,以下是几部重要作品及其中相关篇章的梳理:
一、儒家经典中的立志思想
《论语》 -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弘乎?死而后已。”(《泰伯》)
- 孔子强调士人应胸怀仁德,以天下为己任,体现立身根本。
《孟子》
-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 通过“大丈夫”的气节,彰显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荀子》
- 荀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劝学》)
- 突出道义与利益的价值取向,倡导以道义为立身之本。
二、其他相关篇章
《荀子劝学》: 包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坚持的力量) 《孟子告子下》
《论语·泰伯》: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与《孟子》呼应)
三、代表性语句摘录
《论语》:
> “志不强者智不达。”(《卫灵公》)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泰伯》)
《孟子》:
> “富贵不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荀子》: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论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四、思想核心
这些散文共同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强调:
道德修养:以仁德、义理为立身根基;
人格理想:追求“大丈夫”的独立人格;
实践路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实现理想。
以上作品为后世树立了立志典范,至今仍对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