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规则是汉语对联创作的核心要求,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基本规则
平仄对立 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形成“仄起平落”的传统格式。例如:
- 上联:山色攒文气(仄仄平平仄)
- 下联:湖光澄读心(平平仄仄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一三五: 指每句中第1、3、5个字的平仄不受严格限制,可灵活处理; - 二四六
平仄交替 - 上联内部平仄需交替出现,避免连续多个平声或仄声(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为失替)。
二、补充说明
词性相对
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性需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格式规范
- 五言对联: 平起式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 仄起式
- 七言对联:在五言基础上加两字,格式同五言。
特殊说明 - 若某字为多音字,需根据语义选择读音(如“攒”读cuan(平声)时更符合平仄要求);
- 下联最后三字避免全平(三平尾),但可适当放宽。
三、常见误区
孤平与三平尾:
全平或全仄的句尾需避免,否则视为失替;
宽泛规则:实际创作中,偶数位置(如第二、四字)的平仄要求更严格,但奇数位置可灵活处理。
通过掌握这些规则,可有效提升对联的音韵美感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