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事例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周宣王时期仲山甫
仲山甫因直言进谏被周宣王重用,曾率军抵御犬戎、筑齐城。尹吉甫在《诗经·大雅·烝民》中赞其“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体现其忠诚与智慧。
鲁国废长立幼事件
周宣王因个人喜好立次子鲁戏为太子,仲山甫力谏未果。后鲁戏继位引发内乱,导致鲁懿公被刺杀,间接反映“明哲保身”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清朝末年官员避世
部分官员以“明哲保身”为借口,回避政治斗争,导致国家腐败。例如,晚清官员因惧权势,对内外忧患视而不见,最终使清朝走向覆灭。
现代职场中的“躺平”现象
部分人因害怕承担风险或得罪人,选择不参与工作或回避矛盾。例如,职场中“知善不荐”“有话不说”的现象,表面是保全自己,实则可能阻碍团队协作。
历史典故的延伸影响
《诗经》中的《烝民》成为后世评价“明哲保身”行为的经典文本,其“既明且哲”被引申为对事理的清醒认知与自我保护的平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