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举的典故主要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考试获得功名的制度,以及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典型故事。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科举制度中的中举
定义与背景 中举是科举制度的核心,指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层级考试,最终获得举人、进士等功名。这一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宋,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社会影响
中举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举人可免赋税,进士甚至可做官。例如,清代举人地位高于普通百姓,与县令平级,且被视为“半个编制”。
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故事梗概
范进是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主人公,一生穷困潦倒,屡试不第。54岁考中秀才后,又接连在乡试中举人,因过度兴奋而发疯。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鄙视转为奉承,甚至送银赠屋。
讽刺意义
通过范进的中举经历,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压迫(如胡屠户前后态度变化)和世态炎凉(如中举后的攀附与虚伪)。
三、成语“范进中举”的由来
该成语源于小说情节,形容人因突然获得成功而喜极而疯。例如,范进中举前被邻居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却遭人追捧,形成强烈反差。
四、其他相关说明
中举与见面礼仪: 在科举时代,举人见县令无需下跪,但地位低于父母官,与县令平级。 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