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花的古诗词及名人,可综合以下内容:
一、古代诗人咏牡丹的经典作品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采用对比手法,将牡丹与芍药、芙蕖对比,突出其“真国色”的雍容华贵,成为咏牡丹的千古绝唱。
徐凝《牡丹》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以洛神喻牡丹,展现其如朝霞般绚烂的姿态,被赞“诗法精妙”。
李商隐《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化用历史典故,借牡丹赞颂美人,成为绝代名诗。
王维《牡丹图》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以细腻笔触描绘牡丹神韵,展现其含情脉脉的特质。
白居易《惜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重复刘禹锡名句,另辟视角抒发对牡丹的怜惜与赞美。
二、其他相关诗作
杜甫: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降,千娇万态破朝霞。” 与徐凝齐名,奠定牡丹诗的基调。 皮日休《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以暮春为背景,突出牡丹“独放”的品格。
李正封《牡丹石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用酒与月色烘托牡丹的醉人芬芳,意境深远。
三、牡丹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常象征富贵、雍容与独立精神。例如:
王维借牡丹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姚黄、魏紫等品种因花色特征成为富贵象征。
四、现代延伸
牡丹文化影响至今,如洛阳牡丹节等传统活动,仍吸引全球游客。其美学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