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听窗外雨声”的诗句,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唐代诗人作品
1. 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2.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3.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 赵师秀《约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二、宋代诗人作品
1. 晏几道《清平乐》:疏雨滴梧桐,夜静心自宁。
2. 苏轼《书双竹湛师房二首》: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3.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其他相关作品
1.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3. 郑辉贤《七律·夏夜听雨》:细雨敲窗幽梦碎,凉风拂枕悦情燃。
4. 苏籀《萧骚闇响空阶滴》:复值幽人对榻时,旨趣逍遥称漫叟。
四、补充说明
雨声在不同季节的意象中,唐代多与离情别绪关联(如温庭筠、杜牧),宋代则更偏向孤寂或壮阔(如陆游、苏轼)。
通过“芭蕉”“梧桐”“雨打窗棂”等意象,诗人常借景抒怀,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以雨声烘托春意盎然的静谧。
以上诗句均围绕雨声与情感的交融展开,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人生境遇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