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后仍热的天气现象,历代诗人通过诗词进行了生动描绘,以下是相关诗作整理:
一、七律类作品
杨万里《秋热》
> 今年秋热倍常年,更住西峰落照村。最是樱桃梢上日,裴回不落等黄昏。 该诗以夸张手法表现秋日酷热,"樱桃梢上日"成为经典意象,展现秋阳的持久与强烈。
白玉蟾《秋热》
> 槐窗过两顷雨,竹榻无一张凉。风揭莲花白起,月筛桂子黄香。 通过"风揭莲花白起"等细腻描写,体现秋日闷热中偶得清凉的微妙感受。
方岳《秋热》
> 衰老不耐暑,喜甚秋咫尺。秋来几何时,炮煮乃尔剧。 诗人以衰老者视角表达对秋日短暂清凉的期盼,反衬出暑气难耐的境遇。
陈与义《七律·立秋后暑》
> 立秋后暑尚威,独向虚庭坐。竹影摇清梦,荷风送晚凉。 通过"荷风送晚凉"一语,形成暑日与秋意交织的独特意境。
二、其他相关诗句
白居易《暮江吟》(虽非立秋所作,但常被引用于秋日):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江景反衬秋夜清凉,与夏日酷热形成对比。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含秋日凉意):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秋夜将晓"暗示凉意初生,但整体基调仍显悲壮。
三、总结
立秋后仍热的天气在诗词中常通过"秋阳烈烈""暑气潜藏"等意象表现,既有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上述诗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一气候特征,既有直白抒情的,也有借景寄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