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含义,综合不同哲学传统和语境,可作以下解释: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含义
形而上 源自《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指超越具体形态的抽象规律或原则,如“道”是宇宙本源,主宰有形万物。 在儒家哲学中,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等也被归为形而下。
形而下
指具体的、可感知的物质存在,如器物、现象等。 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研究,与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形成对比。
二、西方哲学中的演变
形而上学的形成
该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原指“物理学之后”的学问,即超越物理现象的抽象研究。 后演变为哲学本身,研究存在、本质、因果等基本问题。
形而下学的缺失
西方哲学中未形成与“形而下”完全对应的学科,但部分哲学家(如康德)探讨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可视为对形而下问题的思考。
三、两者的核心关系
本源与现象: 形上(道/规律)是本体,形下(器/现象)是表现。- 抽象与具体
四、补充说明
现代应用:在科学领域,“形而上”可指理论法则,“形而下”指具体实验;在社会科学中,前者指社会规律,后者指社会现象。- 争议点:部分学者认为“形而上”更强调超越性,而“形而下”仅指物质层面,但这一划分并非绝对。
综上,“形而上”与“形而下”分别代表抽象规律与具体事物,前者强调本体与本质,后者关注现象与实体,两者共同构成哲学研究的完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