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一、纪念屈原说
核心事件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攻破后,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楚国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屈原遗体,划龙舟打捞并投米团(粽子)入江,逐渐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文化象征
屈原的爱国精神成为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内涵,端午节因此成为“诗人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二、其他说法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父兄被害之仇,助吴国攻破楚国后自尽。越王勾践复国后,为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死命,伍子胥在五月初五投江。楚国百姓亦以划龙舟、投粽子等方式纪念他。
纪念曹娥与介子推
- 曹娥说: 东汉时期,孝女曹娥为寻找父亲溺亡江中的遗体,投江后化为蝴蝶。五月初五成为她的祭日。 - 介子推说
天象崇拜说
早期端午与上古祭龙图腾活动相关,当“苍龙七宿”中的龙居于正南天际时,人们举行图腾祭祀祈求庇佑。
总结
尽管存在多种说法,但纪念屈原的说法因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及民俗传承的广泛传播,成为端午节最主流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也多与这一核心传说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