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祈雨诗
《观祈雨》- 李约(唐)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通过对比贫富差距,表现对甘霖的渴望。
《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韵》- 陈宓(宋)
"欲见高田翻稏,不辞廿里陟崎岖。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还能救得无。"
体现农夫对雨水的迫切需求。
《赤日炎炎似火烧》- 无名氏(宋)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通过夸张手法展现旱情严重性。
二、其他相关诗作
《谷雨日诣玉泉山龙神祠祈雨有作》- 乾隆(清)
"春仲再逢霖,竟沾六寸任。晴将两旬逮,重展一心忱。"
表达对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六月朔日诣黑龙潭祈雨四首·其三》- 乾隆(清)
"至止潭祠步玉梯,洁坛宣箓道流徯。但希膏澍应时霈,遑论无稽与有稽。"
体现帝王祈雨的庄重与虔诚。
三、补充说明
祈雨诗常与农事、民生结合,如陈襄的"旱极忧民田"直白表达对旱灾的担忧,黄庭坚的"终日虀盐供一饭"则从自身困境延伸至对苍生的关怀。这类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如"龙王庙前""禾稻半枯焦")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愿。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