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与《心经》,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教义之一,具体含义如下:
一、分句解析
“狂心歇处幻身融” - “狂心”:
指众生的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等烦恼。佛教认为,这些心是导致轮回的根本原因。
- “歇处”:指当这些烦恼停止时,虚幻的肉身(幻身)便会消融,回归到空性本质。
- “融”:表示与空性完全融合,达到超越肉身的境界。
“内外根尘色即空” - “内外根尘”:
内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佛教认为,感官与外境皆是因缘和合的虚幻现象,没有固定自性。
- “色即空”:源自《心经》,强调万物本质为空性,现象与本质无二。
- “即空”:表示这种虚幻性是瞬间显现的真理。
“洞彻灵明无挂碍” - “灵明”:
指人人本具的佛性,即清净觉性。
- “洞彻”:表示彻底觉悟,洞察事物本质。
- “无挂碍”:出自《心经》,指内心无执着,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千差万别一时通” - “千差万别”:
指世间的种种差异,如形态、功能等。
- “一时通”:表示在觉悟的瞬间,这些差异被超越,万法归一。
二、整体意境
这句诗通过四句话,描绘了从烦恼到觉悟的转化过程:
止息妄念:
通过修行使“狂心”止息,超越执着。
破除幻象:
认识到“内外根尘”的虚幻性,体悟“色即是空”。
证悟本心:
洞悉“灵明”的永恒性,达到“无挂碍”的自在状态。
超越差异:
在圆融的境界中,万法归一,实现“千差万别一时通”的超越。
三、经典出处与意义
《楞严经》:该经通过此句强调,修行需从内心入手,通过止息妄念、破除执念,最终达到与法性合一的境界。
《心经》:与《楞严经》呼应,提供理论基础,指出“色即是空”是破除烦恼的核心。
禅宗修行:此句被禅宗视为重要修行目标,强调通过直指人心,帮助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觉悟。
总结: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佛教修行的核心要义,即通过止息妄念、破除执念,体悟空性本质,最终达到超越世俗的觉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