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运》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
一、原文解析
前两句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花絮飘落,柳絮轻柔,日色渐长,鸟雀鸣叫。其中“肃肃”和“菲菲”分别形容花絮飘落的声音和颜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后两句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渲染孤寂感:白昼变长却无人相伴,春意盎然的时节却只能独自面对柴门和荆棘,凸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中间两句“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由景及情,转入对时局的感慨:诗中“关中”指长安一带,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仍,与“剑外”(指四川等地)的和平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结尾两句“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因战乱无法回到故乡,眼前所见之地已纳入大唐名将李广(亚夫)的营垒,隐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6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作诗时所作,正值其漂泊西南期间。诗中既包含对自然春色的细腻描绘,又深沉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展现了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风格。
三、艺术特色
语言凝练: 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如“花絮”“鸟雀”等意象的运用。 情感共鸣
历史见证:作为唐代社会动荡的缩影,诗中隐含对安史之乱后民生疾苦的关注。
杜甫的《春远》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社会历史背景的生动记录,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