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心情非常急切,急迫得不能等待。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核心含义 形容心情急切,无法忍受等待,常用于描述对某事的强烈渴望或行动的迫切性。例如:
-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看节目。 - 听到考试结束的消息,他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告诉母亲。
结构分析
- 偏正式结构: 由“迫”(急迫)和“不及”(赶不上)组成,整体表达“急迫得赶不上等待”的状态。 二、出处与演变 典故来源
现代演变:该成语逐渐脱离具体场景,泛指各种急切情境,如等待结果、实现愿望等。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刻不容缓(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
急不可待(急迫得无法等待)
迫在眉睫(事情临近眼前,非常紧迫)
反义词:
待机而动(等待时机再行动)
慢条斯理(行动迟缓,不慌不忙)
四、用法示例
作谓语:
- 会议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讨论了下一步计划。2. 作状语:
- 她迫不及待地冲进房间,拉住我的手说有重要消息。3. 情感表达:
- 看到久违的老朋友,他迫不及待地拥抱起来。
五、补充说明
成语中的“及”字,本义为“赶得上”,在“迫不及待”中引申为“赶不上等待”的紧迫感。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注意与“急迫”等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三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掌握其含义与用法,建议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