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从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心里想做某事,但实际力量或能力不足以实现,常表达无奈或力竭的情绪。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基本定义 该成语由“力”(能力、力量)和“从心”(依从、顺从)组成,字面意思是能力跟不上意愿,强调主观愿望与客观能力之间的矛盾。
情感色彩
多用于中性或略带谦逊的场合,既可描述客观能力不足,也可表达主观努力后的无奈感。
二、出处与用法
历史典故
出自《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原指西域各国因力量不足无法配合使者,后泛指能力不足的困境。
语法功能
- 主谓式结构: 可作谓语(如“他感到力不从心”)或宾语(如“完成这项任务力不从心”)。 - 谦辞用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义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使用示例
职场场景:
“按我的专业水平,完成这个项目确实力不从心。”(表达能力不足的无奈)。
生活琐事:
“照顾小孩时,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体现客观条件限制)。
情感状态:
“面对压力,常感力不从心,需调整心态。”(强调心理压力与能力的矛盾)。
五、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区别:前者强调能力不足,后者侧重愿望强烈但能力未达。例如:
力不从心:想修缮房屋,但资金和工具不足。- 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减肥,但缺乏毅力。
综上,“力不从心”是描述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冲突的常用成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与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