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光山色两相宜”的古诗,综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一、经典原诗及作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该诗通过晴雨对比,将西湖比作西施,赞颂其无论晴雨皆美的特质,是“湖光山色两相宜”最著名的出处。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描绘洞庭湖秋夜月色,湖光与山色交融,意境雄浑,但未直接使用“两相宜”三字。
二、其他相关诗句
杨无咎《夜行船》: “晴放湖光,雨添山色,谁识总相宜处。” 以平实语言表达湖光山色随天气变化的和谐美感。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虽未直接描写湖光,但通过“明月松间”等意象,隐含山水相依的意境。
三、补充说明
同类意象的其他诗人: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等均以山水为题材,但未明确关联“湖光山色两相宜”的表述。
词作中的类似表达: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虽以江景为主,但展现了山水交融的磅礴气势。
综上,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湖光山色两相宜”最典型的古诗,其名句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