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对偶、声律和辞藻华美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特征
对偶工整 骈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例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声律铿锵
注重平仄、押韵和节奏感,通过音律变化增强表现力。如唐代律赋的平仄规则要求严格。
辞藻华丽
常使用典故、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追求语言的绮丽与凝练。例如《文选》中扬雄的《甘泉赋》。
文体分类
属于“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与散文相对,形成“文笔分裂”的文学传统。
二、历史发展
起源: 可追溯至汉代,但真正成熟于隋唐时期,与科举考试(如唐代诗赋)密切相关。 发展
演变:至宋代逐渐衰落,但仍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三、代表作品
文学经典:《红楼梦》《西游记》《滕王阁序》等名著均包含骈文段落。
赋体骈文: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兼具赋的叙事性与骈文的修辞特点。
四、与诗词的关系
骈文与诗词同属“四书五经”范畴,但形式更自由。例如《楚辞》虽含对偶,但属于楚地方言文学,与骈文的雅正风格有本质区别。
五、艺术价值
骈文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展现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