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禅理:通过庐山不同视角的描绘,揭示人们因局限于表象而无法洞悉本质的禅宗思想。
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禅理:以超脱态度看待世事变迁,强调内心平和才是真正的归宿。
三、《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禅理:通过送别场景,表达对人生无常的豁达认知,倡导“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四、《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禅理:以自然意象展现顺应时势的智慧,体现“无为而治”的禅宗境界。
五、《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山川河流清风明月红尘恩怨众人身在其中却只会抱怨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可悲可叹。 禅理:通过琴声与世事的对比,批判虚名浮利,倡导回归本真的禅修境界。
六、《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禅理:以江潮与云烟的变幻,说明世事如梦幻泡影,唯有心境平和才能超越表象。
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重复收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禅理:展现面对风雨的从容,体现“宠辱不惊”的禅宗修养。
八、《送参寥师》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禅理:以“静”与“空”的境界,阐释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
九、《蝶恋花·春景》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禅理:通过情感与外界的互动,揭示人心易被执着的禅宗启示。
十、《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禅理:以历史与自然的永恒性,劝解人们超越功利执念。
以上诗词均蕴含禅宗核心思想,如“无我”“空性”“随遇而安”等,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体验的结合,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