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云的形成机制涉及大气动力学和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具体过程如下:
一、主要形成机制
热带气旋的上升气流 卷云最典型的形成与热带气旋相关。热带气旋中心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潮湿空气带到约5000-12000米的高空,此处温度极低(可降至-15℃以下),导致水汽凝结成透明小冰晶,形成丝状云彩。
其他形成条件
卷云也可由其他因素引发:
- 高空对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垂直运动,使水汽在高层凝结; - 卷层云边缘展裂
- 高积云转化:高积云受冷空气影响抬升后转变成卷云;
- 雪幡残留:高积云降雪后,未完全消融的冰晶残留形成。
二、形成环境与高度
卷云通常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约6000-10000米),属于高云族;
在热带气旋中,卷云多出现在中心外围的“台母云”区域。
三、物理过程补充
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卷云形成:在模拟高层大气环境(低温、低压、高湿)的ESEM仓中,添加矿物粒子和水蒸气,观察到水蒸气在5000米高度凝结成冰晶,形成卷云的初始结构。
四、其他相关说明
卷云因冰晶稀疏、云体透明,常伴随晴朗天气,但也可出现在暴风雨前作为高风速和强对流的先兆。其纤细结构和高透明度使其成为研究大气能量平衡和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