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在接受他人微小恩惠后,应以更大的善意或行动进行回报。具体来说:
“滴水之恩”:比喻极小的恩惠或帮助,如雨滴之于干涸的土地。
“涌泉相报”:以泉水奔涌之势回报,形容回报的力度要远超所受之恩。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经朱用纯辑入《朱子家训》作为教子内容。《增广贤文》是明代朱用纯编辑的启蒙读物,广泛用于家庭教育。
文化内涵
该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感恩心态,并通过实际行动传递善意。
三、用法与示例
用法: 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常用于劝诫他人要懂得感恩。 示例
> 他虽只是帮了我个小忙,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父母常教导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鸟语花香(比喻感恩回馈);
滚雪球(形容善行越积越多)。- 反义词:
恩将仇报(受恩后反加伤害)。
五、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职场、生活中保持谦逊与感恩,通过主动帮助他人实现社会价值。例如,在商业合作中,对合作伙伴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一句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激励人们以积极态度面对人际关系中的互助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