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演唱或演奏时情感充沛、表达深刻,能够深深打动听众,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义
情感共鸣的极致表达 通过声音的起伏、情感的传递,使听众仿佛经历相同的情感波动,达到“感心动耳,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艺术感染力的象征
不仅限于音乐,也可用于形容文章、演讲等通过语言和情感传递的感染力,强调其能够引发听众深层次的情感共振。
二、使用场景
音乐领域: 常用于形容二胡、钢琴等乐器的演奏,如“二胡《二泉映月》令在场所有人荡气回肠”。 文学与演讲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回肠荡气、感人肺腑、如歌如泣。
反义词:枉肠伤气(形容极度悲伤)。
四、出处与演变
古典文学:最早见于战国·楚·宋玉的《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和三国·魏·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现代应用:随着音乐和文学的多样化发展,该词已扩展至更广泛的情感表达场景。
综上,“唱得荡气回肠”是对演唱者情感投入和艺术表现力的高度赞誉,强调通过声音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