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菊为伴,悠然自得,成为隐士文化的经典意象。
二、元稹《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道出菊花在百花凋零后的独特魅力。
三、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未直接咏菊,但"王孙"指代隐士,隐含对菊花的喜爱。
四、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以菊寄思,悲壮中透出对故园的眷恋。
五、陶渊明《过故人庄》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与菊花的关联成为文化符号。
六、黄巢《菊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夸张手法展现菊花的雄浑气势。
七、郑思肖《画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现菊花傲寒品格,成为文人墨客的座右铭。
八、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细腻描绘菊花形态,展现其清雅脱俗之美。
九、曹雪芹《咏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菊花的孤高与幽静。
十、袁枚《菊》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强调菊花在寒秋中的独特意趣。
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菊花的高雅气质,既有隐士情怀,也有壮阔气象,共同构成菊花在中华文化中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