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红蜻蜓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蚊子在古代的别称?

59

蚊子在古代有多个雅称,这些称呼多源于其形态特征或行为习性,并常见于文人诗词中:

飞蚊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聚蚊谣》中写道:“飞蚊伺暗声如雷”,形象地描绘了蚊子飞舞时的声音。另有韩愈《醉赠张秘书》以“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表达对夏日烦扰的无奈。

蚊蚋

该词泛指蚊子,其中“蚋”特指吸血蚊,而食植物汁的蚊子仍称蚊。唐代项斯《遥装夜》诗“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描绘了夏夜蚊虫扰人的场景。

蚊蟆

白居易在《蚊蟆》一诗中称蚊子为“蚊蟆”,元稹《苦雨》也有类似用词,体现文人以雅称寄托情感的特点。

其他雅称

包括“跟头虫”(特指蚊子幼虫)和“文蛤”(个别文献用词,但需注意与贝类混淆)。不过“文蛤”更多见于现代网络语境的误用。

补充说明:

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常被称作“跟头虫”,因游动时头部下垂似“跟头”;

文人对蚊虫的意象多与夏日、烦扰相关,如白居易用“蚊虫不至声如织”表现夏夜宁静。以上别称均通过文学作品流传,反映了蚊子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