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与“人”的定义,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旨在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理智等根本问题。其核心特征包括:
普遍性:
研究人类共通的、基础性命题,如“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
方法论性:
强调批判性思维、系统化分析,如辩证法、现象学等;
跨学科性:
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如伦理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
哲学既非单纯的神学(依赖权威),也非纯粹的科学(仅限可验证知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爱智之学”。
二、人的定义
“人”的定义涉及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维度:
自然属性:
人类作为生物类群的特征,如能制造工具、使用语言、具有理性思维等;
社会属性:
通过社会关系(如劳动关系、文化背景)形成的个体差异,如阶级、文化、道德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此外,人的存在方式具有能动性,即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同时世界也塑造人。
三、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与人类存在紧密相关:
哲学源于人:人类通过实践(如生产、交流)产生对世界的基本问题,进而形成哲学思考;
哲学反哺人:哲学提供认知工具(如辩证法、伦理观),影响人类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质量。
哲学的本质在于理性对未知的探索,而人则是这一探索的主体。正如罗素所言,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通过哲学实现从“转知为智”到“转智为德”的升华。
以上定义和关系综合了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既承认哲学的独立性,又强调其与人类实践的不可分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