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事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核心阶段,展现其自学成才、爱国奉献的卓越品质:
童年启蒙与早期挫折
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的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因数学天赋异禀,19岁在中学时解答出著名数学题“物不知其数”(答案23),展现出非凡运算能力,却因此被同学误解为“平庸”,甚至被老师称为“罗呆子”。
自学成才与学术突破
辍学后,他仅凭《大代数》《解析几何》等基础书籍自学,常在油灯下演算至深夜。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引起数学界关注,后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赏识,进入学术殿堂。
留学深造与学术成就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并在堆垒素数论、华林问题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出“华氏定理”,成为国际知名数学家。期间发表18篇重要论文,奠定世界级学术地位。
爱国奉献与学术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他放弃英国优厚待遇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大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推动“优选法”“统筹法”等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晚年坚守与学术传承
1985年逝世前,他仍坚持学术研究,用流利的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一生发表200余篇论文、10部专著,培养大批数学人才,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